日本的“就業率”與“就職率”在統計口徑和實際含義上存在顯著差異,這一區別對理解日本勞動力市場的真實狀況至關重要。
1. 定義與統計口徑
- 就職率(就職率)指“希望就業的應屆畢業生中實際獲得工作的人數占比”
計算公式為:就職率 = (成功就業人數 ÷ 希望就業人數)×100%
例如:某大學1000名畢業生中,600人希望就業,其中585人找到工作,則就職率為97.5%。
特點:
- 分母僅包含“希望就業者”,排除升學、留學、繼承家業等群體;
- 統計的“就業”包含正式員工和非正規雇傭(如一年以上合同工)。
- 實際就業率(実就職率)指“全體畢業生中實際就業的人數占比”
計算公式為:實際就業率 = (就業人數 ÷ 畢業生總數)×100%
例如:2023年日本59萬本科畢業生中,45.7萬人就業,實際就業率為77.5%。
特點:
- 分母為全體畢業生,更全面反映社會整體就業狀況;
- 通常數值顯著低于就職率,因包含不求職的群體。
2. 數據差異與“水分”爭議
- 日本官方公布的“高就職率”(如2024年98.1%)基于“希望就業者”計算,若按全體畢業生計算,2023年實際就業率僅為77.5%。
- 統計彈性:部分學校可能通過調整“希望就業”的認定標準(如將未積極求職者歸為“不希望就業”)來美化數據。
- 非正規雇傭占比:就職率統計包含大量兼職、短期合同工,實際就業質量可能打折扣。
3. 國際對比與認知誤區
- 與中國統計差異:中國就業率分母為全體畢業生,分子包含靈活就業,導致數值偏低(如2024屆55.5%),與日本就職率不可直接比較。
- 媒體誤導:日本“98%就業率”常被片面報道,忽略統計口徑差異,實際反映的是結構性勞動力危機而非經濟全面復蘇。
總結:日本的“就職率”是特定統計框架下的樂觀指標,而“實際就業率”更接近真實就業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