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方面,絕大多數韓國大學確實不強制要求高考成績,僅憑高中畢業證書和韓語成績即可申請。韓國一些校方認為,通過學生在語學院階段的學習表現更能準確評估其學術潛力,正如某留學專家指出:"同樣的學習時間里,有的學生韓語等級高、分數高,有的則學得一塌糊涂甚至留級,大學根本不用看高考成績就能評判哪個是好學生"。
另一方面,優質高考成績在特定情況下能成為申請的"加分項"。數據顯示,高考450分以上的申請者在同等條件下可獲得優先錄取資格;若達到550分以上,申請SKY(首爾大學、高麗大學、延世大學)等頂尖名校的成功率將顯著提升,并有機會獲得優秀學生獎學金。這種差異化政策表明,韓國高校對學術基礎扎實的學生仍持歡迎態度,優秀高考成績可以轉化為留學競爭優勢。
從學科相關性角度看,文科生高考科目(語文、文綜)對韓國留學幫助有限,而數學和英語成績則具有持續價值。因此,專家建議計劃留韓的學生可策略性分配備考精力,如加強英語學習考取托福/雅思成績,這比單純追求高考分數更具國際升學效用。
中國高考制度以"一考定終身"著稱,其錄取標準高度單一化。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預計突破1400萬,而本科錄取率僅為33%-35%,985院校錄取率更是低至1.5%左右。以浙江大學為例,2025年QS排名全球47位,但高考錄取線仍需640分以上,形成極高的學術壁壘。這種"千軍萬馬過獨木橋"的競爭模式,容錯率極低,一旦發揮失常,復讀將面臨巨大的時間成本與心理壓力。
相比之下,韓國大學對國際學生實行截然不同的錄取政策。大多數韓國名校(如高麗大學、慶熙大學等)對中國學生免高考成績,僅要求韓語能力考試(TOPIK)3-4級水平。韓國教育部數據顯示,2023年通過"外國人特招"渠道申請的中國學生錄取率高達85%,與韓國本土學生12%的頂尖大學錄取率形成鮮明對比。這種"雙軌制"錄取政策為中國學生開辟了一條競爭壓力顯著降低的升學通道。
值得注意的是,韓國大學的評價體系更為多元。除語言能力外,高中GPA(70分以上即可)、社團活動經歷、文化適應力等綜合背景因素占比可達40%。這與國內高校以高考分數為絕對主導的錄取模式形成強烈反差,為那些綜合素質突出但應試能力一般的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