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日本人的平均壽命,男性為80.98歲,女性為87.14歲。相比上一年,男性的平均壽命增加了0.23歲,女性增加了0.15歲,均創下最高紀錄。日本是世界有名的長壽國家,此次日本男女的平均壽命均緊隨中國香港地區之后,排名世界第二。
日本厚生勞動省的負責人分析稱:“癌癥、心臟疾病、腦血管疾病這三大死亡因素造成的死亡率有所下降,使人類壽命得以延長。”

平均壽命指的是出生于該年度的0歲新生兒可以存活的平均年數。因平均壽命的計算過程中匯總了各年齡的死亡狀況,所以在日本,平均壽命一直是一項反映保健福利水平的重要指標。
1947年日本首次統計平均壽命時,男性的平均壽命為50.06歲,女性為53.96歲。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公共衛生水平的提高,平均壽命逐年上升。從今年4月日本公布的未來人口推算數量來看,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很可能繼續上升。預計到2065年,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可能將達到男性84.95歲,女性91.35歲。
出生于2016年的日本人存活至65歲的概率為男性89.1%,女性94.3%,有小幅增長。存活至90歲的概率為男性25%,女性則達50%。
關于未來的死亡原因,無論男女,“癌癥”造成的死亡率最高,男性為29.14%、女性為20.35%。癌癥平均縮短男性壽命3.71歲、女性2.91歲。從其他因素造成的死亡率來看,除自然衰老以外,男女雙方緊隨癌癥之后的都為“心臟疾病”、“肺炎”、“腦血管疾病”。各因素造成的死亡率大多都在逐年下降,但女性的癌癥死亡率有略微增長的趨勢。
平均預期壽命是在一定的年齡別死亡率水平下,活到確切年齡X歲以后,平均還能繼續生存的年數,它是衡量一個國家、民族和地區居民健康水平的一個指標??梢苑从吵鲆粋€社會生活質量的高低。社會經濟條件、衛生醫療水平限制著人們的壽命。
所以不同的社會,不同的時期,人類壽命的長短有著很大的差別;同時,由于體質、遺傳因素、生活條件等個人差異,也使每個人的壽命長短相差懸殊。
人口平均預期壽命(英文:Life expectancy)是指假若當前的分年齡死亡率保持不變,同一時期出生的人預期能繼續生存的平均年數。它以當前分年齡死亡率為基礎計算,但實際上,死亡率是不斷變化的,因此,平均預期壽命是一個假定的指標。
這個指標與性別、年齡、種族有著緊密的聯系,因此常常需要分別計算。平均預期壽命是我們最常用的預期壽命指標,它表明了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,是度量人口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的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