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在韓國留學生活過的同學們都知道,韓國人的身份證上印著兩個韓國名字,一個個韓文名字,一個是中文文字。為什么韓國人要在身份證上面除了韓國名字外標注中文名字呢?
韓文是表音文字,而漢字是表意文字。什么是表音文字,簡單的講,就是文字的拼音,而漢字是表意的,每個字都有特定的意思。相當于韓國人只懂“拼音”,用拼音來交流,所以韓國人識字率非常的高,但這也帶來極大的弊端。
比如,給出一個拼音:zhang,我們對應的漢字有很多,可以是:張、章、丈等等。韓文也一樣,有很多同音異意的字,比如我來造幾個名字,李昌浩、李長昊、李菖胡、李倡虎、李椙琥、李腸湖,寫成韓語都是一模一樣的。
單用韓文看韓國名字,根本看不出名字的意義,只有同譯成漢字的時候,才能代表真正意義的名字。韓國人改名字的時候,要先從漢字里面找出相應的字,然后再翻譯成韓文,這就是為什么韓國人的身份證除了韓國名字外會有中文標識的原因。
韓國100年以前是一個僅限于使用漢字的國家。不僅公文如此,日常生活中的文字也同樣。韓國的統治階級、兩班使用漢字寫信、創作。朝鮮表音字創造于1443年。朝鮮王朝世宗下令創造庶民使用的簡單易學的表音文字。
學者們遵照王命,創造了由11個元音和14個子音組成的表音文字。這種欽定文字頒布之時,稱為"訓民正音"。然而,統治階級仍然只限使用漢字。婦女、兒童使用拼音字。
1945年,韓國從殖民地統治中解救出來。新生的韓國提倡國粹主義。表音字學者站在弘揚民族精神的最前列,提出全部使用表音字等于愛國。1948年政府一成立,立即制訂了《表音文字專用法》,規定公文全部使用表音字。但是,公文的附加條款允許漢字與表音字并用。
韓國大力推廣全面使用表音字起于1950年的韓戰。戰事中全國青年參軍受訓。他們由于學歷參差不齊,讀不懂混有漢字的教科書。于是首先在軍隊中統一使用表音字。而后擴展到全社會使用表音字。
因為"表音字一代"人文知識欠缺所致,造成倫理、哲學、思想、道德上的混亂,而在中國、日本、臺灣、新加坡、香港的漢字文化圈中,只有韓國使用表音字特別孤立,妨礙文化交流,阻礙經濟發展。
現在韓國的大學應屆畢業生都在拼命學習漢字,并且積極參加漢字水平考試,因為這將是他們畢業后走向社會的新砝碼;韓國的研究生每天要閱讀大量的漢字典籍以供作研究用,多數人連自己國家的朝鮮、高麗時代的古籍都看不懂,因為歷史古籍都是漢字書寫的。
以上便是對韓國人身份證上除了韓國名字外為何用漢字名字的原因,歸根到底韓文只是表音文字而非表意文字,韓國人不得不用罷了。